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日本花道的影响( 二 )


2.2 初级发展阶段(公元前206-公元589年 , 
汉、魏及南北朝时期)——原始容器插花
意念的形成与发展
热爱花木 , 寄情于花木是中华民族的嗜好 。此时期先民们已不满足折枝花的直接应用 , 而是希望将美丽的花草树木、大自然的风光引入居室 , 融入生活 , 保留在身边 , 故而萌生用器皿插花的意念 。
2.2.1原始容器插花雏形的出现
根据考古文物的发掘 , 不仅反映了先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厚情趣 , 也表现出他们的智慧和艺术创造性 , 完全符合汉代艺术风格 , 构图对称、形象生动、朴实浑厚 。
2.2.2容器水养插花形式诞生
东汉末年(220年以前)印度佛教汉文译本问世 , 佛前供花及佛教教义的影响促进了我国插花的发展 。如:
《修行本起经》(东汉康孟祥译)中写到:“须臾佛到 , 知童子心时 , 有一女持瓶盛花 , 佛度光明 , 彻照花瓶 , 变为琉璃…… 。”(瓶花供佛)
《道行经昙无竭品》记有:“其像端正姝好 , 如佛无有异 , 人见莫不称叹 , 莫不持花、香、缯来供养者…… 。”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有献莲华供佛者 , 众僧以铜罂盛水 , 渍其茎 , 欲华不萎 。”
受这些经文的影响 , 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而得以广泛传播 , 民间插花通过与佛事活动相结合而增添了宗教色彩 , 佛前供花渐兴 , 寺庙插花得以发展 。
2.2.3文人插花渐露头角
魏蜀吴(三国)至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因受战事频繁 , 政局动荡之影响 , 文人雅士们为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 , 或虔诚于宗教 , 或隐居于山野 , 其文艺思想表现出超脱世俗 , 追求怡然自得的境界 , 以山水花草为友 , 吟诗作画 , 痴迷于花事活动 , 插花成为他们的最大趣事 , 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插花诗和画 。
(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 , 寄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 聊赠一枝春 。”(在江南的陆凯摘一枝梅花托驿使送给在长安的好友范晔 , 以表达深切的友情和思念 。)
北周庚信《杏花诗》中写到:“春色方盈野 , 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 , 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 , 金盘衬红琼 。”(春天杏花盛开之季 , 采折一枝 , 盛放在金黄色的铜盘中款待宾客 , 表达主人好客的盛情和礼貌 。)
中国传统插花 , 因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 , 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和品味 , 为形成独具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作出重要贡献 。
2.3 兴盛发展阶段(581-960年 , 隋、唐、五代时期)——插花成为
一门艺术得到广泛普及 , 步入成熟
正如诗人杜牧在《杏园诗》中记载:“夜有微雨洗芳尘 , 公子骅骝步贻匀 , 莫怪杏园憔悴去 , 满城多少插花人 。”这正是当日盛况的写照 。由于政局稳定 , 国泰民安 , 经济繁荣 , 文化艺术成就辉煌 , 为插花的兴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 加之备受君王的提倡 , 文士的雅尚 , 举国上下爱花、种花、赏花之风盛极一时 , 达到“家家习为俗 , 人人迷不悟”的狂热程度 , 每逢重大节庆日都会举办隆重的插花、赏花庆典活动 , 极大地推动了插花的普及与发展 , 取得了众多的成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