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水生动物|长江珍稀旗舰物种何时转危为安?( 二 )
透视三种主要保护手段
危起伟说,短短几十年间,白鲟、白鱀豚、鲥鱼、鯮鱼等在长江存活了成千上万年的物种纷纷灭绝,说明前些年生态系统急剧恶化 。“逝者已逝 。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物种灭绝的原因,想办法保住剩下的濒危物种 。”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增殖放流是长江珍稀旗舰物种保护的主要手段 。数十年来,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持续发力,特别是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出台《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 。江豚迁地保护,中华鲟、长江鲟人工繁殖成效明显 。
“人工繁育成功挽救了长江鲟,为种群重建带来了希望 。”邹桂伟说 。
然而,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调查发现,当前三种主要保护手段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物种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 。
就地保护方面,长江水域生态系统人类干扰不可避免,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与水生生物保护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保护区管理难;由于建坝、航运、挖砂、围湖、地表硬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生态系统显著改变 。大坝阻隔、水库建设致区域水文变化、水工和航道建设致河床改变,带来难以消除的生态格局改变 。
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说,长江上游干流及多数一、二级支流进行了水电开发,河流的自然联通被阻断,渔业部门与科研单位开展了设置人工鱼巢和人工鱼礁等生境修复试验 。“但因缺乏强制性规范或标准、发电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相关技术支撑不足、资金缺乏等原因,生境修复最重要的措施中,河道联通恢复尚未起步,水库分层取水还在试点,电站下泄生态流量基本没有落实 。”姚维志说 。
迁地保护方面,虽然中华鲟、长江鲟先后实现全人工繁殖,迁地保护技术取得突破,但人工保种场地、人工、资金等投入大,保种困难 。专家介绍,全国10龄中华鲟子一代2000尾,体格严重偏小、成熟比例不高;长江鲟子一代亲鱼2000尾、子二代亲鱼1000尾,繁育利用不够 。
知名江豚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说,江豚迁地保护成效明显,中科院水生所的江豚研究和人工繁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现有研究基地设施陈旧且规模太小,无法满足需要 。长江干流3处江豚迁地保护区中,有的已与长江干流隔离,干流对迁地保护区基本丧失补充水源、改善水质、补充早期鱼类资源的功能 。
增殖放流规模严重不足、效果不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党组书记魏琦说,中华鲟增殖放流规模远不能满足需要 。1983年实现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以来,累计放流至长江中约700万尾,其中有50%为刚孵出的中华鲟幼苗,增殖效果有限 。“国家财政没有专门列支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资金,珍稀水生动物放流资金被逐年缩减 。”
“中华鲟这个案例让人比较沮丧,忙得满头大汗,没什么效果 。”常剑波说,“从现在的监测看,以前放的700万尾基本没有繁殖能力 。过去应景式的增殖放流,只能起宣传教育的作用,对种群恢复作用不大 。”
“写”好落实的文章
受访专家认为,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持续深入,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长江珍稀物种保护的认识越来越到位,保护路径也已基本明晰,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科学研究,做好落实的文章,把经过实践检验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 。
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科学研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多位专家认为,人类逐水而居,水生生物很难像陆生动物那样隔离保护,要加大重点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就要理顺栖息地与物种保护部门的关系,形成有机融合的整体 。
推荐阅读
- 元旦|海洋动物花式过新年 吃10斤定制蛋糕迎接2022
- 食材|它是“动物人参”简单一炖就上桌,滋补御寒又好喝,不懂吃就可惜了
- 怎么安全健康地吃动物肝脏(动物肝脏怎么吃安全)
- 描写动物作文的写作步骤(描写动物作文的写作步骤)
- 动物能用84消毒液消毒吗(84消毒液可以消毒动物吗)
- 人类是动物吗(人类属于动物吗)
- 动物黄油怎么挑选(挑选物黄油的方法)
- 手绘|#一学就会快手菜#巧克力手绘小动物~烤吐司片
- 动物脚印馒头制作方法(动物脚印馒头做法介绍)
- 描写动物很勇敢的句子(描写动物很勇敢的精彩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