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蒸饼、元宵、花生、艾窝窝……在《金瓶梅》里探寻食物的演变

蒸饼、元宵、花生、艾窝窝……在《金瓶梅》里探寻食物的演变
在中国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 食文化其实是应该排在首位的——民以食为天嘛 。 而要研究中国的食文化 , 明朝文人创作的《金瓶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是不能不看的 。 在这部小说里 , 祝寿送寿面 , 上供摆匾食 , 腊八喝粥 , 正月十五吃元宵 , 五月端午解香粽……许多风俗沿袭至今 。 由此探究其中一些食品的演变 , 则可窥见中国食文化发展的一斑 。
《南都繁会图》展示了明代城市商业的繁华
炊饼·蒸饼·馒头
在《金瓶梅》小说中最先亮相的食品 , 要数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卖的炊饼了 。 一些影视作品中 , 把武大卖的炊饼换成了烧饼 。 武大的炊饼则是蒸出来、放在笼屉中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 。 而烧饼则是烤出来的 。 侯宝林大师相声《改行》里有一段模仿大鼓艺人刘宝全卖烧饼的唱段 , 其中唱道:“吊炉烧饼圆又圆 , 油炸的麻花脆又甜 。 粳米粥贱卖俩子儿一碗……”可见烧饼是在街头摆摊边烤边卖的 , 跟武大的炊饼不是同一种 。
那炊饼又是什么?是蒸饼 。 《金瓶梅》是从《水浒传》中引发出来的 ,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宋朝 。 炊饼 , 是宋朝对蒸饼的叫法 。 因为宋仁宗名叫赵祯 , 祯 , 发音近于“蒸” , 所以“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
蒸饼 , 也叫笼饼 , 就是馒头 。 《晋书·何曾传》中说何曾“性奢豪” , “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 裂开十字的蒸饼 , 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开花馒头” 。
馒头为何叫饼?古人说的“饼” , 指的是“质” , 而不是“形” 。 汉朝刘熙著的《释名·释饮食》中说:“饼 , 并也 。 溲面使合并也 。 ”就是说 , 凡是用水搅和面粉做成的食物 , 都叫“饼” 。 明朝人王三聘著的《古今食物考》中说:“凡以面为食具者 , 皆谓之饼 。 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 , 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 , 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 而馒头谓之笼饼是也 。 ”
《金瓶梅》中既有蒸饼也有馒头 。 《水浒传》里的馒头是有馅儿的 。 母夜叉孙二娘在十字坡开黑店 , 卖的就是“人肉馒头” 。 而武大的炊饼则无馅 , 吃的时候要就着肉、菜 。 《金瓶梅》第五回 , 武大郎“拿几个炊饼 , 买了些肉 , 讨了一镟子酒” , 请郓哥吃 。
据说 ,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 。 《事物纪原》中说 , 当年诸葛亮南征渡泸水 , 当地人说 , 必须要用人头来祭河神 。 诸葛亮不愿杀戮无辜 , 便用面粉包上肉馅儿制成人首模样以祭祀 , “馒头之名始于此” 。 直至今日 , 南方的馒头仍然是有馅儿的 。
蒸饼就不许有馅儿么?不尽然 。 《金瓶梅》第十八回 , 潘金莲叫春梅 , “拿我吃的那蒸酥果馅饼来与你姐夫吃” 。 今天的北京人 , 不是有时也蒸一锅糖馒头么?
【馄饨|蒸饼、元宵、花生、艾窝窝……在《金瓶梅》里探寻食物的演变】粉团·匾食·馄饨汤
《金瓶梅》里有大量的歇后语、俏皮话儿 , 生动、幽默 , 耐人寻味 。 比如 , “破着一命剐 , 便把皇帝打”“南京沈万三 , 北京枯树湾 , 人的名 , 树的影”……这些倒还都通俗易懂;而有的就比较费解 。 第八回里 , 小厮玳安说的一句俏皮话就比较费解:“自吃你卖粉团的撞见了敲板儿蛮子叫冤屈——麻饭肐胆的帐 。 ”因为潘金莲给玳安吃了一碟蒸饺、又给了数十文钱 , 要他捎信给西门庆“千万来走走” 。 如若西门庆不来 , “都在你(玳安)小油嘴身上” 。 于是玳安说了那句话 。 其大意是:这事比较麻烦 , 但因为吃了你的 , 所以不得不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