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因子|极端暴雨预报:能否再准一点

采访人员 辛雨
近日 , 我国多地出现暴雨天气 , 尤其郑州的极端暴雨事件造成严重内涝灾害 , 让公众对于暴雨预报高度关注 。
实际上 , 暴雨事件是多尺度天气系统和宏微观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 在全球大气科学研究领域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无论是前不久的郑州特大暴雨 , 还是中国其他地区的极端性暴雨天气 , 要详尽研究其发生原因都需要持久攻关 。
极端暴雨发生概率小、预报难
郑州国家基本气象站7月20日16时到17时的降水量 , 几乎占郑州常年总雨量(640.8毫米)的1/3 。“这样的小时雨强在世界上都是相当极端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亚丽说 。
一场暴雨是复杂的 , 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 。“高低纬度环流形势配合 , 台风‘烟花’尚在洋面上、强度也不弱 , 水汽输送能力很强 , 地形如同一个‘锚’一样将上升气流稳定住 。”罗亚丽还注意到郑州这座大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 , “城市地面热力作用更强 , 在水汽充足的情况下很可能加强降水 , 也使得渗水能力降低 , 所以城市面对极端降水更加脆弱” 。
无论多难 , 暴雨预报都是我国气象工作分量最重的“必答题”之一 。我国预报暴雨的主要手段 , 是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并结合预报员自身的知识经验 。
“多年来 , 得益于日渐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系统的发展 , 以及诸多先进科研成果的业务化应用 , 我国暴雨研究和预报不断取得进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指出 , 本质上大气运动的混沌性决定了天气预报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 , 同时暴雨因局地性、突发性和活动规律多变等特点 , 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研究透彻 , 依然是全世界气象领域的一道难题 。要预报1小时超过200毫米的这种极端暴雨 , 更是难上加难 。
近年来 , 虽然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分辨率逐步提升 , 但通常来说 , 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非常小 。研究发现 , 尽管有些极端暴雨出现时环流形势整体稳定、清晰 , 但其中 , 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也在发生作用 , 其尺度可能只有一两百公里、生命周期只有几个小时 , 当前的数值预报模式很难将其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
暴雨预报难题待解
暴雨研究和预报 , 一直是我国气象工作者的主攻领域之一 。早在20世纪初期 , 我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暴雨 , 经过近百年发展 , 在暴雨理论、分析和预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暴雨研究得以逐步从天气尺度转向中尺度 , 暴雨预报也由经验定性向定量化方向转变 。
专家表示 , 攻关暴雨预报难题 , 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强对大气变化的精密监测和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准度 。“数值预报是基础 , 要在实践中提炼出科学问题 , 大胆创新 。”李泽椿重申自己对暴雨预报的态度 , “我们做预报追求的是三个方面 , 一是准确 , 二是及时 , 三是应用好预报 。”
但是 , 数值模式的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 , 面临对暴雨发生、发展机理进行深入认识等诸多问题 。罗亚丽认为 , 改进模式并非一味地提高分辨率 。“分辨率越高 , 对地形等的刻画越精细 , 对数值模式的算法要求就越高 , 如果不对算法作调整 , 模式运行可能就‘崩’了 。”她提到 , 对流可分辨尺度集合预报正在成为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的重要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