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区|生物多样性:实施大范围保护

2006年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筛选了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 , 包括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 , 并对其分布和状态进行分析 。该项目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面上 , 不仅考虑了物种的丰富度、稀有性、特有性、受威胁程度 , 还充分考虑了生态系统的重要过程和功能 。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5个(32个陆地 , 3个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 这些优先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全国甚至全球的重要性 , 对这些区域加强保护一直是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
自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 ,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经历了停滞期、稳步增长期以及1997年以来的迅猛增长期 。截至2019年7月 , 中国自然保护地数量达到11800多处 , 保护面积覆盖我国陆域面积的18%、领海的4.6% ,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这些自然保护地覆盖了大部分生物多样性优先区 , 对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 , 中国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3类 , 即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三个管理类别在体系中分别有清晰、差异化的目标、定位和区位 , 实现差异化管理 , 相互补充 , 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中 , 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大部分位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优先区 。
中国所有国家公园试点都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很多物种(老虎、大熊猫、雪豹、藏羚羊、候鸟等)需要很大的生存领域才能保证足够的食物或者迁徙需求 , 只有保持栖息地的完整性 , 才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这是过去相对较小和相对独立的自然保护区无法实现的 。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加速 , 国家统一管理下的大范围的国家公园保护 , 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据研究 , 温度每上升1℃ , 物种就要往冷的地方迁移100公里 , 或垂直高度上升100米 。这样巨大规模的迁徙需求 , 只有国家公园能够满足 , 使各类生物有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 , 从而达到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目的 。
从国家公园覆盖生物多样性优先区情况来看 , 一些国家公园试点在保护其所在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做得较好 , 例如三江源、大熊猫、海南热带雨林、祁连山、东北虎豹、神农架国家公园 , 分别覆盖其所在的生物多样性优先区15%以上 。因此 , 笔者建议在建立国家公园时 , 应进一步评估目前试点的位置、范围和分区 , 以及与周围其他自然保护地的关系 , 以保护这些优先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只有将最核心的和最具国家代表性的生态系统 , 以及其所拥有的独特生物多样性完好保存下来 , 才能为其他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提供遗传种源基础 , 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标 , 就要对完整生态系统范围中的全民以及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保护 。
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 , 实施大范围保护 , 还需要跨越不同行政区域 , 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机制束缚 , 由国家主导对公园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统一规范高效管理 , 实现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