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用药|20岁的她,没有影响因子只有口碑( 二 )


“这些稿件向读者详细解释了当时医药界已掌握的关于新冠肺炎的知识,有效缓解了读者的恐慌心理 。”执行副总编李学敏表示 。
作为一本药学科普期刊,《家庭用药》在传播合理用药知识方面下足了功夫 。李学敏介绍,在内容上,杂志充分重视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并紧扣“药”字做文章 。20年来,打造了“名家专访”“糖尿病俱乐部”“心脑血管之友”“抗癌知识”“用药良言”“药品安全百事通”“药博士信箱”等特色栏目,深受读者欢迎 。
对于《家庭用药》的文章,读者的评价是兼具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我们挂一次号,排队好几小时,才能看一位专家,时间也只有几分钟,买一本《家庭用药》,就等于看了好多个专家门诊,‘多学科会诊’吧,且各科齐全、经济实惠 。”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道 。
读者的需求和反馈是杂志选题的重要来源 。为此,编辑部建立起了一支来自老百姓的通讯员队伍,同时在杂志上开辟“读来编往”栏目 。2010年后,编辑部还一度开通了400热线电话,以便更广泛地了解受众需求,收集接地气的科普话题 。近年来,微信群成为了新的沟通渠道,目前,《家庭用药》全国读者群里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几千人 。
有意思的是,《家庭用药》还有一群本不在杂志预期内的读者 。王忠壮常年在医院工作,渐渐发现在病房的低年资住院医生、护士,把《家庭用药》作为自己职业进修的读物,因为很多文章都是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这些医疗大咖亲自撰写的 。这份来自专业人士的信任,也让编辑们深感欣慰 。
依靠专家办刊
曾经,健康类的科普杂志流行用时尚的、健美的女性做封面,《家庭用药》也追过这阵风潮 。可自2004年起,编辑部决定用院士、学科带头人、著名医药专家的照片取代前者 。尽管专家们的照片显得有些严肃,甚至有些刻板,就像一个固定格式 。但在读者眼里,却成了这份杂志最有特色的风格,那就是专业 。
“好看、好用的文章一般产自优秀的专家作者,他们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写作经验才是文章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权威性、指导性的保障 。专家是我们办好科普期刊的基石,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始终把拓展优秀的医药专家队伍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家庭用药》首任总编辑、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肖宏曾在总结办刊经验时说道 。
20年来,《家庭用药》让编辑部主任林祎雯最骄傲的地方,就是坚持内容原创 。所有稿件都经由编辑部制定选题,细化写作大纲,以便专家按照要求撰写稿件,确保稿件的原创性 。编辑部对专家来稿也是反复斟酌,坚持“三审三校”,并聘请医药学专家做全刊的终审 。
七八年前,王忠壮已经从《家庭用药》的一个撰稿人变成了审读专家之一 。每个月雷打不动地阅读、审核、修订稿件,成了他最愉悦的工作内容之一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拓展 。
经过20年的积累,由数千人组成的撰稿专家资源是《家庭用药》最宝贵的家底 。
过去10年,石浩强就从一个专业读者变成了高产的科普撰稿人,近5年来,他在《家庭用药》的年撰稿量在10篇左右 。如今,他已经是一位“网红”科普药师了,个人微博“石浩强教你合理用药” 拥有74万粉丝 。而《家庭用药》见证了他的成长,说是良师益友亦不为过 。
多管齐下 扩大影响力
向大众传授医药学保健科普知识,是《家庭用药》杂志20年来坚持不变的目标,一步步走来,它认真“搭建”起一座“医药学堂”,而读者就是它精心呵护的“学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