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为“软件”起名字的人

■采访人员 胡珉琦
他是中国软件事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 。
他是最早把编译系统引进国内的计算机专家 。
将“software”一词译为“软件”,是他的杰作 。
他是许孔时,在中国计算机软件领域,这是一个不容忘却的名字 。可即便在网络时代,许孔时的个人资料也是寥寥无几 。
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而数学是软件的基础 。许孔时早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三尺讲台上,站着的是赵访熊、王竹溪、段学复、闵嗣鹤、周培源、华罗庚、吴新谋、胡祖炽等大师 。
70年过去,许孔时曾向中国计算机史研究学者徐祖哲忆起,他大一时,在清华学堂的101大教室听赵访熊讲微积分,那个教室最大,窗户很敞亮,走进学堂古朴厚重的大门,轻轻踩过颤悠悠的地板,有一种腾飞的感觉 。
直到他白手起家,撑起初创期的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以下简称软件所),那种感觉给了他足够的底气,那是来自大师们的学识滋养和人格浸润 。
就在过去的2021年,软件所失去了这位91岁的创所所长,但他的为人已经根植在了一代又一代软件所人的心里 。他的虚怀若谷、无为而治;他的慷慨以授,无我而行;他的宁静淡泊、纷华不染……
“什么条件都有了,研究就晚了”
改革开放前,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与外界隔绝,中国的计算机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
为了打开对外往来的通道,1972年夏天,时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助理研究员的许孔时和黄德金、张修一起访问加拿大 。回国后,他们在递交的报告中,将“software”一词译为了“软件” 。
此后几年,国内不断有“发展软件技术和理论”的议论,但一直未有重大举措 。
直到1980年,德国数学和数据处理研究中心(GMD)主席克吕克贝格率团来访中国,他强烈建议中国下功夫发展软件并出口 。因为软件研制,不但可以发展软件技术本身,还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
没过多久,许孔时受中科院委派,随团一起访问了GMD的总部和下属的多个研究所,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调研,更坚定了软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
此后两年多,原国家科委、原电子工业部、中科院组织了多次座谈会,对发展计算机软件事业做出规划,成立软件研究机构的事宜也在讨论之列 。
至此,我国计算机软件事业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规划、布局,而许孔时全程见证了这一过程 。
1983年,中科院向原国家科委申请组建软件所 。两年后的3月1日,开始启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印章,标志着软件所正式成立 。
作为软件所的创立者和奠基者,许孔时白手起家,历尽艰辛 。
过去,中科院成立新的科研机构时,总是先搞基本建设——报计划、申请经费、征地、设计、施工、验收,往往需要数年 。同时,调干部、设立机关各部门、购置办公设备和科研器材等,还需要很大一笔资金 。
而软件所从计算所“独立”出来,筹备期间没有土地,基本建设问题无法解决 。44万元经费和两台16位微型计算机,就是研究所第一年的全部资产 。
“为什么要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从计算所分离出来?”多年后,许孔时屡次被问到这个问题 。
“什么条件都有了,研究就晚了 。”没有人比许孔时更清楚,中国的软件事业需要奋起直追,发展要更快一些,步伐要更大一些 。
为此,他喊出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口号,凭一己之力,协调各种资源 。
在老同事的印象中,他总是能四两拨千斤地化解各种矛盾,让大家安心投入工作 。“老所长关心我们的疾苦,很有人情味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也从来不讲违心的话 。”软件所高级工程师杨均说 。如此,一帮研究人员才会心甘情愿地跟着他吃苦创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