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资本热炒的预制菜,年轻人不买账?( 二 )


2020年 , 险中求生的新一代餐饮品牌也瞄准这一赛道:西贝推出预制菜品牌贾西龙功夫菜 。 海底捞也上线“开饭了”系列预制产品 。
此外 , 珍味小梅园、寻味狮、本味鲜物等主攻电商渠道的预制菜新品牌 , 也都在2020年前后成立 。 而专门的预制菜零售门店代表三餐有料也在2020年成立 。
疫情|资本热炒的预制菜,年轻人不买账?
文章图片

供给端商家们的反应似乎比需求端更为激烈 , 尝试借疫情的契机撬开C端市场 , 积极主动的拥抱预制菜 。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 , 2011年以来 , 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长 。 2011年的注册量为1796家 , 而2020年注册量更是达到近十年之最 , 全年共新注册1.25万家 。
疫情中 , 这波预制菜品牌创立的热潮被资本承接住 。 可以说 , 当下的预制菜投资热正是疫情影响的延续 。 珍味小梅园、寻味狮、三餐有料都在2021年完成融资 。 而2021年年末的新玩家将热情延续到今年 。
资本已就位 , 线上线下各渠道都布有玩家 , 蓄势待发 , 想象着能蹚出条万亿赛道 。 但资本的热情却没消费者可以接住 。
随着大众生活逐渐回归正轨 , 线下餐饮逐渐恢复正常 , 疫情催热的预制菜消费需求 , 大众也从对预制菜的极端依赖中走出来 。
不可否认 , 因为疫情 , C端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有了基本认知 , 但感知也仅仅只有两年时间 。 大众多年养成的消费习惯一时间无法被改变 。
疫情让需求端和供给端都爆发性增长 , 但随着疫情的常态化 , 对预制菜首先冷静下来的却是消费者 。

2.大多数消费者将预制菜等同于“料理包”
实际上 , 大众连预制菜的基本概念都还未有系统的认知 。
从Tech星球采访的多位年轻人来看 , 绝大多数会将预制菜等同于“料理包” 。 “预制菜加热就可以吃 , 和外卖没什么区别 。 并且冰冻时间长 , 感觉预制菜也不健康 。 ”
有在预制菜B端供应链从事多年的从业者表示 , 料理包是餐饮行业较为灰产的一个分支 , 但预制菜和料理包完全是两回事 。
根据国海证券的报告 , 预制菜指的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 , 配以各类辅料 , 用现代化标准集中生产 , 经过分切、搅拌、腌制、成型、调味等环节预加工完成 , 再采用急速冷冻技术或其他保鲜技术保存的成品或半成品 。
实际上 , 预制菜大致分为只需要加热的成品预制菜 , 和需要烹饪的半成品预制菜 。
“现在的技术可以实现成品预制菜味道还原” , 上述从业者对Tech星球表示 , “并且成品预制菜在各个环节都工业化 , 和料理包是两回事 。 料理包都不能算一个行业 。 ”
但因为外卖 , 成本低至几块、热水加热、毫无营养可言的料理包抢先一步深入消费者的心智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更难 。
盒马作为较早布局预制菜的零售平台 , 在2C的过程中依然能够感受到消费者的疑虑 。 “很多消费者会认为预制菜里添加剂很多 , 尤其会添加防腐剂 。 ”盒马3R商品采销中心采购总监张千向Tech星球表示她的无奈 , “我做食品十几年 , 在盒马一直负责预制菜 , 这点真的蛮痛苦的 , 需要不断去解释 。 ”
西贝的预制菜品牌贾国龙功夫菜便是聚焦在成品预制菜上 。 门店没有厨房和厨师 , 店员会直接将加热好的预制菜端给顾客 。 门店已经超200家 , 但水花并不大 , 消费者对所谓的功夫菜并不买账 。
尽管官方宣称 , 采用零下40度急冻锁鲜技术 , “锁住出锅的味道 , 到家加热就吃” 。 但消费者无法接受花百元的价格吃锡纸盒端上来的菜 。 “人均100元 , 吃速冻盒饭” , 有顾客调侃说 。 在社交媒体上 , 不少消费者吐槽其像飞机餐、罐头 , 就餐体验是“在餐厅一起吃外卖” 。

推荐阅读